寧波華外高中509班 王蘊穎
你可曾知道一個人,他一生為禮樂而活;你可曾知道一個人,他的學問可經受幾千年的歷史洗滌,仍舊彌新。這個人就是我所敬佩的孔子。
孔子出生與魯國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十五歲就立志學習禮樂,以傳承禮樂文化為己任。到了30歲,孔子開始收徒講學,辦私學的成功使他聞名遐邇。到了中年,孔子第一次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然而只是曇花一現,結束了從政生涯,從此開始帶著弟子周游列國向各國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卻沒被采納。直到古稀之年,才回到魯國,專心整理典籍,刪修《春秋》,獻身于文化教育事業(yè)。
人們都說時間會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學說卻可以突破時間的捆鎖而獨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恒”的東西存在,這永恒歸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棄的精神。
在他所有學說當中,我最佩服的是“因材施教”。他對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一回,遇事輕率的子路問他要不要馬上實行一個主張,孔子就建議他向父兄請教,不應該馬上做,然而遇事畏縮的冉有問他同樣的問題,孔子就建議他應該馬上去做。由此看來,對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從中也體現了孔子先于前人的精神和思想。
雖然現在孔子已不在人世,但留下了最寶貴的遺產。他的五部經典傳承至今,既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政治的理論基礎,也成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
其實恍惚間我覺得孔子離我們并不遙遠,他以一種精神與思想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