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華茂報》編輯部的函件伴著明媚春光飛至,帶來了它將迎創(chuàng)刊百期生日的喜訊,也喚起了我關于它的種種記憶。
猶記得三年前的這個時節(jié),我初到華茂教育文化投資公司參加實習。鑒于對單位環(huán)境、文化氛圍等工作要素兩眼一抹黑的生疏狀態(tài),我領到的第一項工作任務就是查閱并熟悉與教育論壇籌建有關的各類資料?!度A茂報》作為單位對外宣傳的窗口式媒介,自然成了自己入行的“捷徑秘籍”。為了讓這項任務完成得有質有量,單位里能收集到的歷年各期都被找了出來以資參詳,其中不乏版面已經(jīng)泛黃、堪稱檔案級別的幾期,而一本形如畫冊大小、繪有類似山水畫背景與“華茂報”三個藝術字封面的年度合訂本則給我留下了頗深的印象,以致于日后一提到《華茂報》,我腦海里必然會閃現(xiàn)過它的形象。
“讀書看報”的時光沒過多久,我又得以與這份報紙有了進一步的接觸——我參加實習的時機正巧趕上《華茂報》醞釀改版,而這項行動同時又屬于當時正如火如荼進行的華茂集團四十周年慶典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一時間可謂福慶雙至。在具體的改版計劃上,由于集團辦公室擬對報紙的版面、內容做以往之未有的常態(tài)化調整,亟需在各部門、子單位遴選并建立起一支與改版后《華茂報》相配套的編刊通訊隊伍,以此來為稿件來源、素材擴充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正是在這樣一個對《華茂報》發(fā)展頗為重要的背景節(jié)點下,三年前四月的一個艷陽天下午、華茂學校的會議室里,我通過編輯部見面會順理成章地成了《華茂報》編輯部大家庭的一員。
那次見面會也是我與集團辦公室成員們的首次照面,作為編輯部骨干的他們充滿自信與熱情地向新人們分享交流了許多辦報心得與未來計劃。見面會臨近尾聲的時候,編輯部的同仁還專門和我聊起了到華茂實習后的閱讀涉獵情況,我則生澀地回應了一堆校內與書本上的信息。現(xiàn)在回想起當時情形,真真有一種學生氣未褪的滑稽,而我與編輯部大家庭也就在這樣的開篇中不斷拉近著彼此的距離。
加入編輯部后,我的主要任務是作為教育論壇項目部的通訊員給《華茂報》撰文繕稿,或新聞、或專欄,有時也負責為特刊出稿。由于自身并非傳媒辦刊的科班出身,萬事開頭未免心常凜凜然,以至于自我懷疑有嗆行之嫌。倒是集團前執(zhí)行總裁周時奮先生發(fā)現(xiàn)我為撰稿犯難后主動引導我拋開工作上的專業(yè)之見、勤于學習、博以精進、放開去寫。為了進一步打消我的顧慮、激發(fā)工作熱情,周先生還從當時我們著手的博物館陳列策劃工作出發(fā),生動地把《華茂報》類比為若干年后博物收藏界受寵的善本,讓我理解了內刊編訂工作對保存、提煉、收藏、研究現(xiàn)代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制度變遷、文化風貌等方面所具有的獨到價值,至此一股關于《華茂報》輯稿編繕工作的崇高性與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
其實論到創(chuàng)報辦刊的專業(yè)經(jīng)歷,非獨我一人,當初《華茂報》編輯部里有專業(yè)背景者少、半路出家的多,但一路走來卻也將該刊辦得內容豐實、形色俱佳、好評不斷,究其原因有二。一者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編輯部深諳人多智廣之理,不僅從各個部門挖掘培養(yǎng)了一批編輯通訊的“常規(guī)部隊”,更不限門檻、利用節(jié)慶活動、特刊征文等形式積極鼓勵廣大員工作為“預備役”參與報刊投稿與版面改進。如此一來,每期的八大版面可謂匯集了全華茂上下的智慧結晶,這些來源于華茂各處、反映華茂人身邊事兒、滿足華茂大眾需求的新鮮資訊自然大受歡迎。二是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編輯部不光在辦報人員與內容上不斷挖潛,在形式上也勇于嘗鮮,比如借助華茂達人秀選出的沙畫高手的惠筆創(chuàng)作推出了漫畫說事這一形式新穎的專欄就讓人印象頗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華茂報還常組織編輯與通訊員參加專業(yè)培訓和講座,讓大家不斷借鑒學習外面的辦刊專業(yè)知識,時間一長,《華茂報》編輯隊伍的專業(yè)素質自然水漲船高。
編輯部在正式培訓、例會學習之外還常組織娛樂活動,既讓編刊隊伍在工作之余得到了休閑放松,又聯(lián)絡了彼此的感情,可謂一舉兩得。至今想到諸如炎炎夏日里在華茂學校食堂濃蔭一隅不亦樂乎的“三國殺”游戲、秋瑟漸起時節(jié)東錢湖陶公島燒烤的歡聲笑語等經(jīng)典場景,仍讓人意猶未盡、大呼過癮。
作為一份民營企業(yè)內刊能夠屆滿百期實屬不易,而曾得以作為它編輯部大家庭的一員則讓我倍感自豪。說到底,正是曾經(jīng)的繕稿撰文經(jīng)歷讓我內心對屆滿百期的《華茂報》充滿了期待,而這欣喜情愫之中又恰恰包裹著自己對那段韶時華年的懷念。
(王哲宇 2011-2013屆專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