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深諳市場的企業(yè)家,徐萬茂是在一邊妥協(xié)中一邊堅持自己的理念的。
徐萬茂認為,如果家長們都在意孩子能不能升上大學,那學校就不能違背這種意愿。這是由華茂外國語學校的民辦性質所決定的:它必須以學生和家長的最大利益為辦學考慮的前提。因此在整個十二年一貫制的教學改革中,華外對于高中的教學改革是最少的。大部分華茂的學生們升到高中之后,就得讓他們全力以赴沖進大學之門。
不過就算這樣,華茂外國語學校也會與很多民辦高中不一樣。首先是它在高中的出口上不一樣,徐萬茂運用他多年以來在海外積累的人脈,在華茂高中部成立了中加班。這不僅使得這批華茂的學生容易被海外大學接受,更使得他們能提前處于英語的環(huán)境之中,適應英語國家的語言環(huán)境。
但是海外留學畢竟不會是每個學生的選擇,還會有更多的學生選擇在國內考大學。而對此,華茂外國語學校還有變招:把目標瞄準國內高考的華茂外國語學校創(chuàng)新班,在其高中入學端,向整個地區(qū)的貧困優(yōu)等生開放招生。
就這一手段而言,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徐萬茂的商業(yè)智慧:對于即將跨入高中校門的貧困優(yōu)等生來說,實力雄厚的華茂提出非常低的學費條件是他們所需要的,因為高中已經跨出了義務教育階段,優(yōu)等高中的收費是很多學生很難跨越的門檻。
而對于華茂外國語學校本身來說,這些優(yōu)等生進入學校,本身就進一步提高了華茂外國語學校的學習氣氛,通過氣氛的改變,大大加強了華茂外國語學校在未來高考中的競爭力。
在這種景象背后,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徐萬茂不動聲色的微笑。正如他經常說的那樣:“中國式商道,就是圓通,就是持經達變。經要有,沒有了這個經,就沒有了方向,但一定要達變,沒有變,就成了蠻干?!?
如何走在潮流前面
新世紀之后,寧波的一個有利條件是本地已經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影響,有大量的合資和外商獨資企業(yè),隨之帶來了相當數量的外國人駐留。隨之而來的需求是他們的子女教育能否本地化,而有著良好硬件條件的華茂外國語學校則承接這種需求的最好載體。
徐萬茂抓住了這個機會,為華茂外國語學校爭取到了成立培養(yǎng)這些駐留外國人子女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心的政府許可。此時,華茂內部對于教改的想法和實踐也就迅速開始豐富起來了。
學校首先是在作為特色的英語教學上發(fā)力,在小學和初中實施了全過程的“牛津英語”教學。
而其次,華茂外國語學校盡可能地引入中西文化交融的學部。
在校方的努力下,華茂除了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外,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全面開設了外籍部,學校成立了韓國部,引進了一批外籍教師和學生。使華茂的中外學生在交融中得到成長,形成相互之間的影響。
而由此,我們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由于交流帶來的認識上的變化,可以想見的是,這種認識上的變化,會帶來行動上的改變。徐萬茂的辦學方向在一系列內因和外因的推動下,開始得到認同。華茂外國語學校開始以一個學校的共識范圍內從傳統(tǒng)的文化里掙脫出來,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
華外的相對優(yōu)勢和擴張的可能性
在徐萬茂推動著華茂外國語學校一步步地走向變化之路時,在國內,相當一批民辦學校則走入了沒有方向的困境。
2004年開始,由于政府加大對公立教育的投入,公立學校師資的收入水平明顯增加。那就是公立學校的穩(wěn)定性,吸引了相當一批師資回流。而相當一批民辦學校的弱點,則開始暴露出來。一批同時期辦校的學校陸續(xù)倒閉,客觀上造成了學生無學可上,而家長要把自己的錢要回來的社會現象。很有一些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門希望華茂外國語學校來實行擴張,去兼并這批已經陷入困境的學校。
但徐萬茂冷靜地拒絕了這次機會。
關于這次涉及到華茂外國語學校連鎖辦學之夢的機會,徐萬茂說:“連鎖辦學,我不是不想。但實現這個夢,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我們有一個成熟的辦學模式;第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團隊,能連續(xù)不斷地培養(yǎng)出人才。只有這兩個條件具備了,我們才能去抓擴張的機會。否則就會事倍而功半,對華茂辦學,沒有好處。”
徐萬茂的這種態(tài)度,并非是簡單的謙遜或者是保守。事實上,也正是他“守業(yè)比創(chuàng)業(yè)難”思想的體現。他清楚地知道,要辦學校,除了硬件條件上臺階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師資。不管面臨的機會有多好,華茂教育集團要抓住連鎖辦學的機會,沒有一套可以持續(xù)培養(yǎng)出優(yōu)秀師資的機制,再好的機會都會要失去,甚至給華茂在教育上的品牌帶來危機。
也正是因此,華茂外國語學校開始了持續(xù)的“名師工程”,探索一條培養(yǎng)名師的道路。
(徐萬茂法則:交流產生變化,而這種變化的前提是必須采取像太陽升起而讓人脫去棉衣一樣的手段,掙脫文化的傳統(tǒng)只有讓人切身處地地感受到先進文化的好處,才能推動起來。徐萬茂在華茂外國語學校所做的一系列措施,從最早的強硬到后來的柔和,其原因是一開始必須推動整個學校從封閉和保守走向開放和接受,而后才促使變化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