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在談論自己工作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時,會說到一句話,那就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學校的每一次考試,總會有老師班里的學生沒有發(fā)揮好,班級平均分會排在相對后面,為了給自己內心平衡一下,也會說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句話。聽到這句話我內心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我認為說這樣的話的老師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對功勞的理解過于狹窄。一種是真的干得很投入、很辛苦,但由于理念不對,使得思維方式不對,進而導致路徑與措施也不對,最終確實沒有好的結果。這種人不一定是不負責任的老師,可能還是公認的很負責任、很愛學生的老師,但由于前面講的這些情況,他越負責任,對學生的傷害可能越大,這正如一位大學教授寫過的一篇文章《從誨人不倦到毀人不倦》。還有一種是確實也沒有怎么花功夫、花心思,結果當然也就不會好,只能用這句話來遮遮臉面。我想如果一所學校的老師都以這樣一句話來平衡自己、安慰自己,那怎么行呢?這種心態(tài)是會傳染的,當越來越多的人都認同了這句話,形成一種價值取向的話,那是很可怕的,老百姓對學校的滿意度、美譽度就會下降。
所以我想理直氣壯地把“沒有功勞別談苦勞”的觀點講出去。我是這樣認為的:一是有功勞,苦勞才有價值,“功勞”是“苦勞”的價值體現,但通過“苦勞”得到的“功勞”不一定是最好的結果;二是怎樣看待功勞?在當下社會的主流評價下,考上好的學??隙ㄊ枪?,這對任何學校來說都不可能忽視,不然你就過不了今天。但靜下心來想想,光有這一點明天會怎樣?學校是為了幾個能升學的學生而開辦的嗎?剩下那么多學生都要走向社會,我們讓他們以怎樣的狀態(tài)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呢?其實我們的老師若能讓學生有自信,讓學生有進步,讓學生有興趣,讓學生有思想,讓學生善表達,讓學生懂感恩,讓學生有孝心,讓學生有愛心,讓學生有追求等等,這些可都是功勞啊。這時又想到一張漫畫,一個個很有靈氣的孩子放在某個老師班里被他搗鼓了幾年,出來變成這種模樣了,學??疾簧?,心態(tài)也扭曲了。這樣的人往往會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很難融入到社會中,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連自食其力都困難。這種苦勞能提倡嗎?這種苦勞會把孩子毀了。
易中天就“李紅豪事件”答記者問時說道:人才,就是不被社會和自己毀掉的學生;良師,就是不把學生毀掉的老師。當時我在網上看到這句話時有點不太認同,但看看這幅漫畫,再想想易中天講的,覺得有道理。前段時間有一則報道:“到了放學的時間,父親在三樓的家里窗戶上看到兒子背著書包回來了,可過了十幾分鐘還沒有見兒子進屋,正在納悶,忽然聽到一聲巨響。下面馬上有人驚叫:“不好了,有人跳樓了!” 父親從窗戶看到跳樓竟是自己的兒子。原來兒子心理比較內向,雖然非常努力,可這次考試成績從年級一百多名,下滑到六百多名,年級里墊底了。心理崩潰了,無臉見爹娘,過家門而不入,走到11樓,稍猶豫了一下,就跳了下去。心態(tài)扭曲了,生命都保不住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意識到,雖然不能把學生都送進好的高中、好的大學,但一定要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這也是功勞,而且是頭條功勞。
心態(tài)好,就會用積極的眼光去看世界,就會很好地分析自己的現狀,即使目前工作在很低層,他也會以樂觀的態(tài)度來想象未來。曾經有這么一個故事: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于天氣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赤腳的。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么會要我的鞋子呢?”于是,放棄努力,沮喪失敗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的市場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后發(fā)大財而回。
心態(tài)不同,結果就不同。“苦勞”與“功勞”,一字之差,理念不同,解讀也不同。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發(fā)展,人的成長是不可能回過去重來的,所以我們付出的苦勞一定要有功勞。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原來“無過便是功”的觀念要轉變?yōu)椤盁o功便是過”。一個人占了個崗位,消耗了資源,花費了時間,最后沒有任何成果,如何向社會交代呢?單從資源的浪費來說,這不就是“過”嗎?
教育工作者對自己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沒有功勞,就別談苦勞”。
教育集團 徐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