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華外 羅奇央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笨茖W學習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感性的感悟,特別是小學生“生命科學”的學習,更是離不開種植飼養(yǎng)之類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生命知識的滲透教育,無疑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徑。
小學科學的生命科學教育讓學生們通過觀察自然,同自然展開交往,從對花草樹木、身邊的小動物的認識過渡到對植物界、動物界乃至整個生命世界深入探究的興趣,同時誘發(fā)和喚醒情感體驗,感悟生命的可愛,培養(yǎng)學生們對生命的愛心和責任感,懂得生命是多樣的、平等的,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華外學校依托每周二的種植興趣課和華茂小農場,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農業(yè)莊稼的種植,如青菜、番薯、向日葵、大蒜等易于栽種成活推廣的植物。每年,學生們都會親身經歷“播種——開花——結果”這個連續(xù)完整的種植過程,而簡單田間勞動在其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搭架攀藤、除草、施肥、澆水等。
教育需要善于觀察、發(fā)現、感悟,連續(xù)的文字照片錄像的記錄,會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生命教育影響。以葫蘆種植為例,播種、栽培、種子發(fā)芽、移植管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采摘、成熟、打皮……同學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都同步做好持續(xù)性的文字圖片記錄。記得去年年初作為給全校師生的新年禮物的那場葫蘆展覽,是學生們近8個月的勞動成果,他們在農場不怕臟不怕累的勞動,后期又對葫蘆進行了豐富的創(chuàng)造,在農場技術指導員精心的照看管理下,才得以見證一個漫長完整的生命周期過程。
土地、莊稼是我們最深層的根,可是現在的孩子,包括成人,對土地、植物都出現漠視感,呼喚全社會都共同來關注孩子們的生命意識,作為科學教師,更是需要處處留心,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隨時滲透生命教育知識,把健康的生命觀根植于學生的心里。